13761769195
【年度盘点】2020年上海市产业园区发展十件大事
时间:2021-02-15    点击:108

坚守园区抗疫保供主阵地

全力保障企业复工复产

面对2020年初严峻形势,在本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筹部署下,上海各产业园区及时响应,积极落实各项联防联控措施。产业园区充分发挥应急防疫物资生产供应主阵地的作用,聚焦重点物资生产企业,着力推进生产组织、物流保障、应急技改、供应链产业链协调对接等系列工作,为本市应急防疫物资的稳定供应提供了坚实支撑。在此基础上,各园区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复工复产,着力落实国家和本市的相关抗疫惠企政策,在房租减免、后勤保障、金融服务、产业链对接等方面加大服务力度,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至2020年2月底,园区规上企业复工率接近95%、人员到岗率66%、复产率66%;至3月中旬,园区规上企业复工率接近100%、到岗率和复产率达到95%。本市产业园区逐步恢复常态化运营,支撑企业平稳发展,形成经济逆势回暖的澎湃动力

园区经济韧性增长

持续推进高品质建设

2020年本市产业园区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近2.83万亿元,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近2257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产值和利润的80%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2528亿元,其中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近1299亿元。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等品牌园区在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资源利用等方面成效显著,积极发挥“头雁”效应,引领园区高品质建设。工信部关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质量年度评价中,上海有8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获得五星级评价,占全国五星级基地的26%(全国获五星级评价的示范基地共30家)。5月16日,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正式挂牌,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合保税区。12月16日,嘉定综合保税区正式颁证揭牌,标志着本市出口加工区已全部整合优化为更高级别的综合保税区,加快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聚焦重点领域关键产业链

26个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发布

2020年3月31日,上海市举办重大产业项目集中签约暨特色产业园区推介仪式,26个特色产业园区集中发布,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核心环节,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面向全球招商推介。26个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08平方公里,规划产业用地占比近55%,可供优质产业用地超过25平方公里,物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方米。5月14日,本市发布《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了系列扩大产业投资政策的“组合拳”,“集聚行业领军企业,打造特色产业园区”作为政策重点,着力发展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园区经济,持续提升园区的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重点产业和特色园区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热点不断,截至2020年底,26家特色产业园区意向签约项目数超过600个、投资额近2000亿元;当年落地项目数超过60个、投资额超过990亿元。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服务效率

《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关于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的若干措施》发布。上海在准入立项、用地管理、规划许可、开工手续、竣工验收和服务效能等方面,推出一批简审批、优服务、强监管的改革措施。《加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联动的实施意见(试行)》、《关于本市工业园区绿地率统筹平衡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容积率管理全面推进土地资源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2020版)》、《关于上海市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2020版)》、《规划产业区块外优质项目认定工作指引》等政策陆续出台,支持产业园区加强区域统筹规划,简化项目落地审批流程,提升园区整体服务效能。2020年,上海以“特斯拉式”项目推进为样板,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各部门围绕“项目签约、落地开工、协调推进、竣工投产”等全流程体系协同推进,让“特斯拉经验”成为常态服务,让“特斯拉”速度在更多项目上得到体现。

临港新片区奋楫争先

着力推进特殊经济功能区建设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上海发布《关于以“五个重要”为统领加快临港新片区建设的行动方案(2020-2022年)》,明确新片区近期建设路线图和任务书,举全市之力加快新片区建设。在成立一年多的时间里,新片区勇担使命、奋楫争先,跑出区域发展“加速度”:至2020年底,国务院《总体方案》明确的78项任务已落地69项,加快打造开放型政策制度体系;坚持前沿制造业、开放型服务业双轮驱动,明确“7+5+4”创新型产业规划布局;接轨国际通行规则的投资自由制度不断优化;高标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促进资金自由的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全面升级;高度开放的运输自由制度逐步构建;集聚海内外人才的从业自由制度不断突破;跨境数据便捷联通的能力加快提升;特殊的税收政策逐步实施,税收征管创新举措率先推行。临港新片区高地发展效应初步显现,一年来共计签约项目358个,涉及总投资近2715亿元。

五大区域引领带动“腾笼换鸟”

存增并举推动产业空间提质增效

桃浦、南大、吴淞、吴泾、高桥五大重点整体区域持续推进成片转型调整。桃浦地区中以创新园迎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国家知识产权国际运营(上海)平台、360等重大项目落户。南大地区完成控详规划方案发布,推进组团滚动开发,首发项目临港南大智慧城加快建设。吴淞创新城建设规划获批,两个1平方公里先行启动区实现特钢宝杨路L型厂房和不锈钢20号组团两个首发项目开工。吴泾地区积极推动先行启动区建设,上海智能医疗创新示范基地、中航机载、高校科创等相关项目陆续签约落户。高桥地区土地收储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3个X区域有序开展规划定位、招商引资和存量盘活等工作,其中6个已纳入本市首批特色产业园区范围。本市产业和空间双调整双优化工作加速:规划产业区块内增量产业用地超过60平方公里,保障“好项目不缺土地、好产业不缺空间”;继续推进存量用地盘活再利用,试点开展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工作,推动多种形式的腾笼换鸟实践,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和产业发展质量。

创新金融服务产业模式

产融合作助力园区发展

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基金等陆续在上海正式揭牌成立。由上海双创投资中心自主运营管理的虹桥基金小镇举行落成仪式。上海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投资基金、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上海建银长三角战略新兴科创基金等产业投资基金陆续与上海相关园区和企业签署双向合作协议,推动重点产业领域创新发展。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在沪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推出园区生态服务方案,提供开户结算、特色成长助力贷款、供应链金融等特色产品。临港集团获批临港新片区首单跨境资金池业务,宣告跨境资金池境内外联通的桥梁正式“通车”。中国证监会、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通知,高科技产业园区、特色产业园区纳入支持范围。上海市已启动试点项目申报,园区REITs金融创新迈向实践阶段。

以标准引领促进区域协同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推出跨省域指导目录

2020年6月,沪苏浙联合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支持示范区加快形成政策合力,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2020版)》明确,在示范区发展以功能型总部经济、特色型服务经济、融合型数字经济、前沿型创新经济和生态型湖区经济等“五大经济”为主导的产业。《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试行)》首次实现产业项目准入标准的跨省域统一,推动提升新项目招引质量。《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统一企业登记标准实施意见》通过统一企业全生命周期办理流程,推动政务服务互通互享互办。《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20年本)》是我国第一个跨省域的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有利于在示范区进一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营造无差异、便利化的区域投资环境。

上海开发区志正式出版

园区建设规范更新发布

《上海市志?开发区分志(1978-2010)》正式印刷出版。作为全国首创的开发区分志,《上海市志?开发区分志(1978-2010)》全面记录了上海开发区顺应时代变迁、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集中展示了上海市开发区改革开放试验田、大有作为践行者的形象风采,为新时代开发区“二次创业”提供了实践样本和历史借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本市开展了开发区建设标准修订工作,更新发布地方标准《工业开发区建设规范》(DB31/T320-2020),对工业开发区的产业导向、规划布局、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建设、公共服务配套、智慧化建设和转型升级等工作提出规范指引,推动园区高品质建设,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近年来,本市陆续发布了《上海产业用地指南(2019版)》、《上海市低效工业用地标准指南(2019版)》、《上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限制和淘汰类(2020年版)》等工作指引,优化标准评估更新机制,引导园区提质增效,提升整体竞争优势。

长三角园区合作共建持续推进

助力提升区域产业竞争优势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以头部企业为引领推动产业链跨区域协同合作,以“1+7+N”产业联盟体系为支撑推动区域要素对接,统筹布局和推进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功能型平台在科创走廊落地,实现九城市89个区(县)“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11月3日,科技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印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产业和城市一体化发展的先行先试走廊。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联盟着力打造各省市开发区合作联动交流平台,第三届长三角开发区协同发展论坛暨长三角开发区合作共建与联动创新高峰论坛召开,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中新苏滁高新区、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上海市北高新(南通)科技城在园区合作共建方面取得明显成效,获评“长三角共建省际产业合作示范园”。高端装备、航空航天、新材料、绿色化工等重点产业集群相关园区加强对接合作,探索建设各类产业合作载体,提升产业集群支撑服务能力。


13761769195
刘经理
 发送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