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61769195
国家文创实验区五年新增文化产业园区39家 打造一批城市文化公园
时间:2024-04-29    点击:28

目前,国家文创实验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3.48万家,五年间新增1.88万家,现有59家文化产业园区,五年间新增园区39家。在国家文创实验区的辐射带动下,截至目前,朝阳区登记注册文化企业达到6.8万家,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1999家,占全市的38%,注册企业数、规上企业数均居全市首位。

记者在本次论坛上获悉,“十三五”期间,国家文创实验区积极构建文化产业领域的全面改革创新体系,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金融服务创新升级,产业融合和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形成一套可复制、能推广的发展经验,成为引领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区,为全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积极探索经验。

聚焦“腾笼换鸟” 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深挖文化富矿,加快腾笼换鸟和转型发展,以文化赋能城市更新,形成了“文化产业融入城市发展的朝阳实践”,在非首都功能疏解上发挥了突出的示范作用。

作为全国老旧厂房的重要聚集区和保护利用先行区,近年来,通过工业厂房改造利用、传统商业设施升级、有形市场腾退转型3种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截至目前,文创实验区共转型升级59个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总建筑规模381.4万平米,其中郎园、莱锦、懋隆等园区,已成为全国知名的老旧厂房“腾笼换鸟”品牌园区。

据了解,2020年8月北京市认定的市级园区名单中,朝阳区有32家文化产业园区入选,占全市32.6%,居全市首位,其中文创实验区占16家,充分彰显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优势。在朝阳区“百园工程”的整体推进过程中,文创实验区持续推进园区社区化,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开辟体育场馆、城市书房、美术馆、电影院、博物馆等综合性公共服务空间,支持举办文化节、文创市集等文化消费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供给,更好地满足了居民多元化、优质化的消费升级需求,有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融合。2020年首批认定10家文化事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打造了一批“城市文化公园”,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聚焦科技赋能 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重要承载区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努力为文化发展插上科技的翅膀,为科技发展提供鲜活的文化内核,推动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建设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极。

实验区紧抓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机遇,深入实施“文化+”战略,促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积极构建以文化传媒、数字内容、电竞游戏等为支撑的高端产业体系,打造全国数字文化产业的重要承载区,率先出台全市首个《文化创意企业申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指南》。目前,文创实验区已推动升级了NICEWORK众创空间、E9区创新工场、电子城·新媒体创新产业园、新管庄科技园等一批新型科技智慧园区,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主要特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业态成为文创实验区发展的新引擎。

聚焦金融服务 助力文化金融“北京模式”创新发展

五年多来,实验区在文化金融融合发展上建设形成了“依托两大载体、提供两个支撑、形成两个闭环、满足两类需求”的文化金融服务模式,逐步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文化金融服务创新体系,积极助力文化金融“北京模式”创新发展。

据了解,文创实验区于2016年8月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文化企业信用促进会,四年来,累计为朝阳区1080家文化企业提供贷款融资175.28亿元,降低企业融资成本近三分之一,其中银行贷款平均利息从5%左右降至3%左右,担保费用从2%左右降至1%左右,企业获得融资服务的平均工作周期缩短为30天。2018年8月,文创实验区建成北京市首个文化金融服务中心,推动“政策+金融”产业促进机制发挥效力。另外,文创实验区还设立了北京市首支区级文化产业发展基金,投资了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助力文化产业发展。

聚焦精准服务 为重点文化企业送上“服务包”

五年多来,在加强政策支持的同时,实验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手段,整合各类专业资源,建成了版权交易、法律顾问、政策服务等公共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精准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培育自主创新创业沃土。

据了解,文创实验区建立了常态化“服务包”制度,为重点文化企业送上量身定制服务。通过“凤凰人才”政策,加强文化人才培育和服务保障。聚焦政策、财税、创新创业、上市辅导、投融资等内容,策划举办了“优化营商环境,精准服务促发展”系列活动,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化的服务,营造良好的营商营文环境。

聚焦协同发展 一批文创园区实现品牌输出

五年多来,文创实验区始终保持“试验田”本色定位,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加强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创新和经验共享,在激发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和辐射引领上提供了有效借鉴。

据了解,文创实验区联合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等机构,逐步搭建起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协同发展平台。2017年牵头发起成立京津冀文化产业协同发展中心,2018年牵头发起成立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2019年发起成立国际文化产业园区发展联盟,有效推动国内外文化产业园区交流互鉴。

在文创实验区的引领下,一批园区在全国其他地区和国际上实现品牌输出。东郎、竞园、锦珑、北服创新园等园区在城市副中心、雄安等地设立分园区,郎园、北京电影学院文创园等园区在天津、杭州、长春等地建立了连锁园区,腾笼换鸟、城市更新的“朝阳模式”在全国乃至国际得到复制推广。



商铺分类
公司注册在上海产业园区的好处
细品 | 产业园区招商100个知识点
十四五时期产业园区开发定位新模式
产业规模预计超910亿!浦东人工智能产业如火如荼
产业园区在第三产业如何弄!
2012年中国文化产业园区治理模式研究
C919全球首单正式落地,东航与中国商飞正式签署首批5架C919购机合同
13761769195
刘经理
 发送短信